苏格兰足球超级联赛(简称“苏超”)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意外走红,引发大量关注,其独特的斗球体育直播球场氛围、充满激情的球迷文化以及颇具戏剧性的比赛过程,通过短视频平台迅速传播,吸引了许多原本对足球并不热衷的年轻观众,尤其是女性观众的注意,在这股“苏超热”的背后,《北京日报》发文指出,足球运动需要热闹与关注,但更需警惕过度“饭圈化”带来的负面影响,避免让这项运动失去其本质的核心价值。
所谓“饭圈化”,原指娱乐偶像粉丝群体中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,包括高度组织化、情感投射强烈、数据打榜、控评反黑等行为,近年来,这种现象逐渐渗透至体育领域,一些球迷对球员的追捧,不再仅仅基于其在赛场上的表现,而是掺杂了更多娱乐化、情感化甚至极端化的因素,苏超的突然走红,正是这种趋势的一个缩影。
苏超联赛凭借其毫不掩饰的对抗性、球迷山呼海啸般的助威以及一些颇具“喜剧效果”的场面,在短视频平台上迅速发酵,诸如球迷冲入场内、教练席激情冲突、看台疯狂庆祝等片段,配上动感音乐和搞笑字幕,迅速破圈传播,这种轻松、娱乐化的传播方式,确实为足球运动吸引了新的观众群体,让更多人感受到足球的快乐与激情,这本是好事。
问题也随之而来,部分新入场的“球迷”关注焦点开始偏离竞技本身,他们可能并不关心球队的战术打法、历史传承或积分排名,而是将球员或教练视为“偶像”,进行情感投射,社交媒体上,关于某位球员“颜值”的讨论、CP“磕糖”甚至拉踩引战的内容逐渐增多,比赛本身反而成了背景板,这种将体育娱乐明星化的趋势,正是“饭圈化”的典型特征。
《北京日报》评论指出,足球运动固然需要热闹的氛围和广泛的关注来维持其生命力,但热闹不能成为唯一的内容,足球的核心在于竞技体育的拼搏精神、团队协作的智慧以及不可预测的戏剧性魅力,过度“饭圈化”会带来多重危害:
其一,它侵蚀体育竞技的严肃性和专业性,足球比赛不是真人秀,其价值首先建立在公平竞赛和追求卓越的基础上,当讨论焦点从“踢得好不好”转向“人设好不好”、“长得帅不帅”时,体育精神就被淡化了,球员和教练的压力来源也可能扭曲,他们不仅要应对赛场上的挑战,还可能被迫应对赛场外的舆论风波和人身攻击。
其二,它破坏健康的球迷文化,传统的球迷文化基于对球队的忠诚、对足球运动的热爱,虽有对立和竞争,但大多保持在体育范畴内。“饭圈”文化则可能引入“非黑即白”的二元对立思维、控评刷数据等行为,甚至衍生出网络暴力,不同球队支持者之间的正常竞争,可能恶化为相互攻讦、举报、人肉搜索的恶性循环,毒化网络环境,也给现实中的赛场管理带来压力。
其三,它不利于足球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,一时的流量狂欢固然能带来关注度和商业利益,但如果这种关注是建立在浮沙之上,缺乏对运动本身真正的理解和热爱,那么流量来得快,去得也快,一旦“热度”消退,留给俱乐部的可能只是一地鸡毛,而非真正稳定的球迷群体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,中国足球过去经历过“金元时代”的虚假繁荣,深知忽视本质、追逐热点的危害。
其四,对年轻球迷的引导可能出现偏差,青少年是足球运动的未来,他们需要被引导去欣赏技战术的配合、体会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,而不是仅仅沉迷于场外的花边和情绪化的争吵,过度“饭圈化”的氛围,可能让年轻人误解了体育的真正意义。
必须强调的是,反对“饭圈化”并非拒绝新球迷,更不是否定球迷的热情和多元化表达,足球本身就是充满激情的大众运动,新观众的加入、新的表达方式都是其活力的体现,问题的关键在于“度”的把握和核心的坚守,我们欢迎所有因为任何理由而对足球产生兴趣的人,但更希望他们能够逐渐深入了解这项运动的深层魅力——那种关于团队、拼搏、策略和不确定性的艺术。
俱乐部、赛事组织者、媒体平台以及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,都应承担起引导责任,在传播内容时,在注重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同时,应更多地挖掘和展现足球的竞技内涵、人文故事和体育精神,平台应加强管理,对过度引战、人身攻击等非体育内容进行约束,营造一个既热烈又健康的讨论环境。
对于球迷个体而言,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至关重要,可以为自己喜爱的球员欢呼,可以享受球场内外的趣闻,但始终不要忘记,我们热爱的是足球这项运动本身,它的魅力,远不止于热闹。
回归本质,足球需要热闹的烟火气,但不能只有热闹,它更需要的是每一位参与者、关注者对其核心价值的尊重与守护,唯有如此,足球运动才能在中国真正扎根,健康成长,持续地为我们带来感动与激情,苏超的爆红是一个现象,更是一面镜子和一个提醒,它照见了足球在新时代下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,提醒我们在拥抱流量的同时,切勿忘记这项美丽运动的初心与根本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