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半场第31分钟,申花前场通过精妙配合撕破对手防线,于汉超后点包抄破门得分,然而主裁判马宁在VAR助理裁判的提示下介入复核,经过长达四分钟的视频审核后,最终判定于汉超越位在先,进球无效,这一判决不仅改变了场上比分,更在赛后引发广泛讨论。
昨夜上海体育场气氛热烈,双方球队从开场便展开激烈对攻,申花队凭借主场优势不断组织进攻,频频向对方禁区施压,第31分钟,申花中场断球后迅速展开反击,曹赟定在右路拿球后与莫雷诺进行撞墙式二过一配合,随即起脚传中,皮球划过一道弧线飞至后点,于汉超及时插上,在小禁区角上凌空垫射,将皮球送入网窝。
整个体育场瞬间沸腾,申花球员纷纷奔向于汉超庆祝,教练席上也一片欢腾,然而就在庆祝进行之际,视频助理裁判组提醒主裁判马宁注意可能存在越位嫌疑,马宁随即做出手势,示意进球有待核实,比赛暂停。
电视转播画面多次回放了进球全过程,从慢镜头可见,在曹赟定起脚传中的瞬间,于汉超的确比对方最后一名后卫更靠近球门线,尽管这一差距仅在毫厘之间,但VAR技术通过3D虚拟越位线清晰显示,于汉超的左脚鞋尖超出了防守队员的身位。
马宁亲自到场边观看视频回放,这个过程持续了近四分钟,他斗球体育直播返回场内,双手平举做出“无效”手势,宣布进球因越位在先被判无效,看台上顿时嘘声四起,申花教练组也对判决表示强烈不满,但裁判的判决已经不可更改。
这一判决无疑成为整场比赛的转折点,原本应该1-0领先的申花队士气受挫,而客队则趁机重整旗鼓,最终双方0-0互交白卷,申花失去了全取三分的机会。
赛后,申花主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达了对判决的失望:“球员们打出了精彩的配合,完成了一个漂亮的进球,对于VAR的判决,我们尊重但难以理解,在毫厘之间的情况下,是否应该更加倾向于进攻方?这样的判决对球员们的努力是一种打击。”
技术专家对此意见不一,前国际级裁判刘海涛在电视台解说时分析道:“根据最新足球规则,只要身体任何有效触球部位越过对方最后一名防守队员,即构成越位,VAR技术能够精确到厘米级判断,从回放画面看,判决是正确的,但这确实是一个极其接近的判罚。”
体育评论员李彦则认为:“VAR技术的引入是为了减少明显误判,但在这种毫厘之间的情况下,是否值得中断比赛四分钟来推翻原判?这违背了足球比赛的流畅性和人性化判罚的初衷,或许规则需要进一步优化,比如设置一定的误差范围。”
这已经不是马宁首次因VAR判罚成为焦点,在上赛季的多场关键比赛中,他都因为借助视频回放做出重要判决而引发讨论,支持者认为他严格执行规则,维护了比赛的公平性;批评者则指责他过度依赖技术,破坏了比赛的流畅度和裁判的权威性。
从技术角度看,本次VAR判罚过程符合程序,根据国际足联的VAR协议,对于进球是否有效的判断属于核心判罚范围,视频助理裁判组有权介入,马宁到场边亲自观看回放后做出最终决定,也符合操作规范。
这个判决再次引发了关于足球规则本质的讨论,1863年最早的足球规则中并没有越位规则,直到1866年才引入三人规则(进攻队员与对方球门之间必须有三名防守队员),1925年改为两人规则,1990年改为平行不算越位,2013年进一步明确“积极参与进攻”的定义,规则一直在演变,目的是在攻守平衡与比赛观赏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。
VAR技术自2018年世界杯全面引入后,虽然减少了误判,但也带来了新的争议,比赛中断时间增加、庆祝进球的即时喜悦感消失、毫米级越位判罚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足球界,国际足球协会理事会(IFAB)近年来一直在调整VAR的使用指南,试图在技术精确性和足球本质之间找到平衡。
对于上海申花而言,这失去的一分可能对赛季最终排名产生重要影响,中超联赛竞争激烈,每分必争,于汉超在赛后接受采访时难掩失望:“那个球我们演练过很多次,能够打出来并且进球非常开心,判决结果令人遗憾,但我们必须尊重,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继续努力,争取更多进球。”
从比赛整体来看,申花队虽然未能全取三分,但表现可圈可点,前场配合默契,创造了多次破门机会,防守端也保持了专注度,零封对手,主教练需要从这场比赛中吸取积极因素,帮助球员保持信心。
职业足球发展到今天,技术手段的介入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,从门线技术到VAR,科技正在改变足球的面貌,如何在不破坏比赛本质的前提下提高判罚准确性,是全世界足球界都在思考的问题。
对于球迷而言,最期待的仍然是精彩激烈的比赛和公平公正的结果,无论技术如何发展,足球的魅力永远不会改变——那是一种充满激情、不确定性和人性光辉的运动,每一次传球、每一次配合、每一次射门都承载着球员的梦想和球迷的热情。
上海申花将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继续为胜利而战,昨晚的争议判决终将成为历史,但关于足球规则与科技应用的讨论仍将继续,在追求公平竞赛的道路上,每一步探索都值得尊重,每一次争论都推动着这项运动向前发展。
评论